最新消息:去西塘旅游网主打全国风景介绍,全国地图查看!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旅游日记admin22浏览0评论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西安市区旅游景点分布地图)

建筑系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课程名称: 堪舆概论

任课教师: **

学生姓名: ***

年 级: 2015级

学生编号: 1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师: ***

时 间: 2016年7月10日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摘 要】:帝王陵墓规模宏大,地位至高无 上,是墓葬中等级最高的,浓缩了当时的政治制

度、礼制思想、地理环境、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重要表现和“事

死如事生”思想观念的 充分流露。人们认为,帝王陵墓风水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子孙繁 衍、

朝代更替、国家盛衰等,所以历代皇帝对于陵墓选址极为重视,不惜耗费毕生的精力、投入巨

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选择最佳陵址,修筑气势雄伟的皇陵。本文从清东陵和明显陵的选

址及其建筑规划布局出发,阐述了其中所涉及的传统风水学观念在陵寝选址和布局中的体现,

为深入理解古代帝王陵墓建筑风水提供材料。

【关键词】:帝王陵墓 风水 清东陵 明显陵 选址

墓葬, 起源于灵魂观念的产生。灵魂观念的产生,大约在原始社会中期就已经开始了。

古人认为, 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 人死了以后, 虽然肉体死了, 但灵魂还会存在着,

由此而产生了“ 灵魂不死” 的观念。

人死后, 灵魂何去何从是一个抽象的问题, 但对死者的埋葬问题, 却是一个具体而实

际的问题。遗体如何处理, 怎样入葬, 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和因民族信仰不同而异的。在

古人看来, 尸体是灵魂的附体, 人的灵魂要和人间的活人一样生活, 尸体便是灵魂的归宿

处,于是墓葬便成了灵魂的安托之所。如陕西临渔姜寨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中, 居住区和墓

葬区是以壕沟隔开的, 氏族成员、夫妻伴侣、子孙儿女们共同埋葬在一处, 到另一个世界去

欢聚。许多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装饰品, 意即便于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

继续使用。坟墓成了死人灵魂的住所和遗体安息处, 因此后来的风水家以“ 宅” 相称, 把

坟墓叫做“ 阴宅”。

中国古代帝王对于陵墓选址是极其重视的,首先,对皇帝本人来讲,选择一个万年吉地

是一大心愿,他希望死后继续享受帝国的荣华富贵和皇帝的威严,希望他的威严在另一个世

界能够延续。其次,对于整个皇族而言,这是关系到龙脉兴旺的重大事情,所以不得不慎重。

最后,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也是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一般来说,

政府会设立专门负责修皇帝陵墓的机构,比如,在明朝主要是工部负责,而负责的大臣,主

要是内阁大臣。主持修陵工程不但是一种荣誉,而且也是被皇帝信任和重用的表现,主持者

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都会获得丰收。

按风水的说法, 一家之主坟墓的风水, 会影响一家人的命运; 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

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 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

都是位于京师附近, 以便就近拜祭洒扫, 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 故此, 这

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在长安附近; 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 所以这三代的皇

陵大多集中在北京附近。由此可知, 皇陵集中在京师附近是历代的惯例。

唐朝帝王陵墓区, 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 陕西渭水北岸乾县、礼县、径阳、三原、富平、

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 , 不像秦汉陵墓那样采用人

工修筑的封土高坟, 而开“ 山陵” 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 仅献陵、庄陵、端陵三陵位于

平原, 余均利用天然山丘, 建筑在山岭的顶峰之下, 踞高临下, 形成“ 南面而立, 北向为

朝” 的形势。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

峻山山势突兀, 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 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 层峦

起伏, 沟壑纵横, 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除了四周山峦的围护之外, 更有径水环

绕其后, 渭水萦带其前, 山水俱佳, 越发显得气势磅礴, 蔚为壮观。

昭陵主峰逝迪而南, 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 占地约三十万亩。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

下, 陪葬墓列置两旁, 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当时陪葬墓各立弯碑, 园内广植苍松翠

柏, 巨槐高杨。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 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梁山海拔1049

米, 呈圆锥形, 山巅三峰耸立, 北峰居中最高, 即乾陵地宫所在, 为陵之主体, 与九峻山

遥相比峻。南面两峰较低, 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 犹如天然门朗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阔,

望之似乳头, 俗称“ 奶头山” 。梁山东有豹谷, 西有漠谷, 整个地势像似一个头北脚南仰

卧在大地上的人体, 似有附会“ 生者南向, 死者北首” 的制度。乾陵因山为陵, 以山为阔,

气势雄伟, 规模宏大。陵园可分为内城和外城, 墓位于内城正中梁山山腰上, 陵园南面设有

道门。

北宋帝王陵墓, 从宋太祖赵匡撤父亲的永安陵起, 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 共计八陵,

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区以芝田镇( 宋永安县治) 为中心, 在相距不过

十公里左右的范围内, 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这种集中陵墓为区的方式与汉唐陵墓长距

离拉开绵延百余里的做法有显著不同, 这种集中陵区以后成为了制度, 影响了宋以后各代

的形制。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 陵区却设在巩县, 远离京师沐京(今开封), 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

水秀丽, 土质优良, 水位低下, 适合深挖墓穴和丰敛厚葬。陵区南有篙岳少室, 北有黄河天

险, 可谓“ 头枕黄河, 足登篙岳” , 自古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 的吉祥之地。

明代以后, 风水学特别注重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 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 风水” 格外

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 皇陵选择及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十三陵, 位于北京西郊

昌平县北十里处, 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 至1644年明朝灭亡, 十三陵的营建工程历

经二百余年, 从未间断过。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后, 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

( 1407年) 皇后许氏死, 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 却派礼部尚书和江西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

去北京寻找“ 吉壤” 。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及其皇后许氏的合葬墓。长陵背依天寿山, 因山为陵, 居高临下, 在

十三陵诸陵中是建造年代最早、地面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帝陵寝, 是诸陵的首陵, 其轴线

北对夭寿山主峰, 南以龙山为案。其它诸陵均以此为中心而建, 并又各有对景, 自成垣局。

长陵中最引人注目的首推棱恩殿, 它是明朝帝后陵寝的主要建筑之一, 是渴陵祭祀举行仪

式的场所。长陵陵恩殿建于宣德二年( 1427年), 起初叫享殿, 嘉靖十七年(1538年) , 世

宗皇帝传谕改享殿为棱恩殿。棱恩殿建在三层重叠的须弥座台基上, 殿面阔九间, 进深五间,

取“ 九五” 之尊, 平面呈长方形。殿内木结构构件如梁、朽、柱等全部由楠木为之, 共用

整根的楠木柱子60根, 其中32根金柱直径都在1米以上, 中间最粗者达1.12 米, 高达

12.5米以上。殿内装修不尚华丽, 朴素大方。该殿采用重檐庆殿式屋顶,檐下用七踩和九踩

重昂斗拱, 梁杭檐柱施以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等, 均使棱恩殿成为封建社会后期规模最大、

等级最高的殿堂之一。当年, 这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 而今, 已成为了旅游胜地,

每年都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往参观

1、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境内,始建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占地2500平方公里,共

葬有皇帝、皇后、皇妃陵寝14座,其中皇帝陵5座。它是我国现存的规模宏大、环境优美、

风水最佳、保存完整的皇家陵墓群。

图1 清东陵

一、清朝把入关后第一座帝陵选在河北省遵化市的马兰峪,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清朝

祖陵都在东北沈阳,皇帝定期去沈阳祭祀祖先路途遥远,耗费人力物力,十分不便也不现实,

而遵化马兰峪,距京城125公里,皇帝定期祭祀祖先节省路途时间和艰辛;二是清东陵的地

理环境是山环水抱必有气,符合兴建多座帝陵的条件多且堂局开阔,这里龙、砂、穴、水,

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 是理想的风水宝地;三是顺治皇帝当年

在昌瑞山狩猎,看中了此地,遂宣谕日:“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用“投环定穴论”,

后经钦天监杜如预、扬宏量等人进一步踏勘卜定修建了孝陵;四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也看中

此地推说:“天寿山已无佳穴可卜”,“遂有别营遵化之议”。可惜崇祯帝“壮志未酬身先死”

大明朝烟消云散了。于是,大清王朝捷足先登,在这里兴建了庞大的陵墓群。

二、形势风水与山川I胜势相结合,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历来有,“筑陵以象山”,或依

山为陵的风尚。清代帝陵的兴建继承了明代帝陵的风格,运用风水也达到了顶峰。清代陵寝

兴建是尊循“地臻全美”,风水好坏是建陵的决定因素。清朝两处陵寝的选址,都是以龙、

砂、穴、水、向五大要素为原则,“不在宫殿壮丽侈观瞻”。从清东陵各陵墓的实地考察,也

进一步证实了“尊照典礼之规定,配合山』112__胜势”。如慈禧、慈安的定东陵兴建,慈安

地位高于慈禧,所以慈安在慈禧的西面,离咸丰帝的定陵近,这就是祖制规定,慈禧权利再

大也不能改变。寝陵建筑处理不论从风水大势上看,还是从局部安排处理都是按“地形之所

宜,乘势随形而经营”。整体布局体现的是直观的感受,着眼于山川胜景与建筑外部自然环

境相互协调统一。

图2 清东陵布局规划

三、雾灵山是东陵龙脉的发源地“龙”一般指山脉,所以,山脉又被称为“龙脉”。一

处风水宝地,从理论上来讲,必须具备龙、砂、穴、水、向这五大要素,但龙脉又是一个最

重要因素。分析清东陵风:水好与坏,必须先分析龙脉从哪里来,而后再分析其它要素。自

古至今,龙脉是一处风水好坏的关键因素,因为龙脉是输送生气的“管道”,是开帐结穴的

前提条件,没有好的龙脉谈不上风水宝地。清东陵龙脉来自燕山余脉,也就是今天承德地区

海拔2116米的雾灵山主峰。雾灵山雄奇高峻,是东陵龙脉的发源地,山高四十余里,峰顶

摩天,左右峰峦拱列,其问群山卓立,万岭奔腾,气势雄伟壮观,属风水之禁地。密林深盖、

雨量充沛,俗有每年七十二场浇陵雨,是来龙之正脉,风水之大源。从卫星图分辨龙脉的走

向,雾灵山主峰为东陵太祖山,少祖山呢?有的说是九龙潭的苍龙岭,有的说是“御屏帝座”,

不论哪一种说法,龙脉确是从东北方向奔腾而来,长而有劲,曲而有情,行而有止,势而有

威。真龙行脉,必多顿伏,断而又连,连而又断,形断而势不断,山不连而气连,龙脉起伏

变化直达昌瑞山这就是清东陵的来龙。

四、孝陵占据清东陵最好龙脉

什么是龙入首?就是指“龙头”。简单讲就是穴后或左右二三节的落脉。风水学有六种“龙

入首”,孝陵是“直龙入首”,是发富发贵的真龙。孝陵是东陵的立祖陵。对其j宠脉从三个

方面分析。便得出结论。

(1)从五孔桥处观望孝陵的后山来龙,有四五层似金水相生龙脉,由高向低层层涌动而

来,又经过层层剥换,褪尽煞气后束气、起顶、落脉,最后在昌瑞山南坡开帐结穴。

(2)是站在孝陵石象生的神道上向北远看孝陵背后群山层层环抱,昌瑞山如古人官帽形

稳稳戴在孝陵头顶,目视远方。以五行而论官帽形似土星山,土星山怀中又突起一圆顶金星

山,环环相生于孝陵地宫,是风水家追求最好龙脉。

(3)是从则面看:昌瑞山主峰碗蜒南下,隐隐浮浮,仿佛生龙从天而降,这股气势实是

世间少有的好龙脉、:是陵区风水的最精华之处。进一步应验了山主人丁,水主财,难怪有

的风水大师根据其孝陵龙脉预知其子孙必出康熙大帝这样的杰出人才。

五、整体风水布局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尊卑有别

昌瑞山是东陵的靠山也是陵区南北的分水岭。历史称后龙和前圈。其整体环境就象盆地,

四面环山,北高南低以次递进。东侧,鹰飞倒仰山千岩错落,文笔插天,势尽西朝,俨然右

辅;西侧,黄花山层峦叠翠,势皆向东,宛如右弼;南面,金星山特起一峰,丰而不浊,形

如覆钟,巍然端峙,有执笏朝天之势。整个陵区是:后有靠山昌瑞山,前有案山影壁山,远

有朝山金星山,左有象山为青龙,右有烟墩山,天台山为白虎,形成左右护卫,四面环山的

空间。昌瑞山作为陵区主峰,呈月牙形状向中央环抱,挡住了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吹来的刚

风,迎纳南方充足的阳光,确保陵区的生气不被风吹散。东西两侧起伏的山峦,曲曲柔媚的

水流,葱郁茂盛的生态环境及良好的土质地气,选择这样环境作为万年福地,是人与自然的

统一和谐体现。清东陵从整体看,在选址规划设计上,有长远考虑,按照“居中尊”、“长幼

有序”、“尊卑有别”的观念安排,凸显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孝陵为整个陵区的左右中心点,

是风水墙内辈分最高的一位。其左边为儿子康熙的景陵,右边为曾孙乾隆皇帝的裕陵及其他

晚辈陵寝等。按祖制规定,各皇后陵及妃园寝的墓地伴随在帝陵左右。其他如王爷、公主园

寝在风水墙之外黄花山及周边地区以体现尊卑有别原则。

2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其

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历时47年建成。园陵墓面积1.83

平方公里,其围陵面积183.13公顷,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

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明显陵是18座明陵中的第12座帝陵,在明代帝陵中具有承上启

下的作用和意义,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的影响下,皇陵的选址事体重大,古人认为这个直接攸关国运,

明王朝亦不例外。在《明代帝王陵墓选址规划研究》一文中,刘毅对明代帝王陵寝择址的规

划做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制约明皇陵择址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地理因素、政治因素、风

水理论及陵区制限制。明显陵的主人兴献王生前为一藩王“国安陆”,受地理因素的限制,

死后应在王府附近择吉地按藩王礼安葬。由于明显陵不在帝陵区,故而不受陵区制制约。而

在政治因素这一块,大礼仪只影响到显陵的规格,并未影响其择址。因此,根据《明代帝王

陵墓选址规则研究》一文,我们可以知道除受到地理因素影响外,明显陵的择址最重要的依

据就是风水理论。

之所以将显陵定址在钟祥(见图3),是因为我国山脉走向,西部呈西北向东南,东部

呈东北向西南,而在中部稍偏东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山脉多呈南北走向,且东西对峙,节节

“八”形传递。东边外有太行、内有吕梁,西边外有贺兰、内有六盘;再往南东边外有大别、

内有大洪,西边外有秦岭、大巴,内有巫山、荆山。在这东、西两派峙立的群山北端,阴山

呈东西向横亘,形成东西北三面丛屏,钟祥就在大洪、荆山的东西余支脉屏里,显陵则处钟

祥中心,位于吉地中心。

图3 钟祥地理位置简略图

从风水角度看,明显陵的地理形势(见图4),颇具典型:松林山前的台地呈南向延伸,

符合“负阴抱阳”的理想图式,松林山后,群山巍峨,“来龙生旺”,吻合帝王所要求的王气

葱郁;山东西两侧的余脉,呈现“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成拱卫之势;前有屏山、水口,

又形成护气之形;东有寨子河,西有洋子河,汉水自西向东南蜿蜒,对陵区呈环抱之势。玄

宫枕山望川,负阴抱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

神完备!

嘉靖《兴都志》在对显陵的风水环境进行

了如下描述:“夫兹山之体,则峻而不激,雅

而不缓,层峦叠帕,含藻藏蕴奇,虎踞而龙蟠,

鸾翔而凤舞,然后翼翼绵绵盘纡前结,实为天

子之岗,佳名素定,非假人为也” 。

2 明显陵整体陵园建筑体现的风水特点

从整体上来看,明显陵的建筑格局宛如一

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分别称为新、旧红门。红门内似

如游龙的神道连接着陵寝,神道两侧建有龙凤门,石雕文武臣、将军、立马、臣马、麒麟、

象、狮子、骆驼、獬豸、华表、御碑亭,同时九曲河蜿蜒其间,其上架有五道汉字白玉石拱

桥。内围城建有棱恩门、棱恩大殿、明楼、茔城、瑶台等。其中两大茔城呈“8”字形结构,

两座隐秘的地下玄宫由瑶台相连(见图5)。

显陵的规划设计严格遵循了“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风水建筑理论。在竖向设计上,

最高建筑方城明楼和睿功圣德碑楼的高度都不超过工部营造尺的一百尺(约合32米);在平

面设计上,明显陵确切的与“百尺”——“千尺”经纬网进行设计,具体的做法是先在山水

格局中选定穴位,即陵寝地宫的核心“金井”,作为整个设计的中心点,按中轴线铺开的方

格网,最后决定建筑布局,组群划分规模不超过一千尺,单体建筑的高度不超过一百尺。

图4 明显陵卫星图

图5 明显陵整体陵园布局

显陵的神龙道长约290m,其一反陵区神道通直和左右对称的原则,在原本平坦的路面

上,蜿蜒延伸,实为了迎合风水梨“大陆弯环玄字体,阳神三折穴前萦;直来直去无生意,

乙字弯身最有情”。尽管没有太多的科学道理,但弯曲的神道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与大自然

山川风貌相和谐,收敛视野,从而造成“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见图6)。

图6 明显陵龙形神道

而显陵内的九曲御河和内外明塘的处理也体现了风水原理。九曲御河是一条人工开凿弯

曲的河流,贯穿于整个陵园,穿插陵园中轴神路,因此,在中轴神路就设置了五座石拱桥,

横跨九曲御河之上,而这里“九”泛指多,在数理上,也合乎《易经》之理。易卦阳为九,

又以第五爻为“飞龙在天”称得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而“九”数通龙,表示天。“五”

数居中,中为人,在古代中间是最重要的位置,是核心位置,充分表现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又由“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及“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两句可以看出,九

曲河的建造无疑出自风水上通脉互气的要求,同时其又将陵区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恰到

好处的发挥了山、水、树木的空间限定作用,将景观与建筑有机地融为一体。

明显陵在规划布局中,设置内、外明塘。在当时,可能与献皇帝和嘉靖皇帝笃信道教有

关,按风水意向设计了内、外明塘。“明塘”取“明堂”谐音,而“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

重要概念,原意为陵区内部开阔空地。靠近核心“穴”的为内明塘,不宜太宽阔,可“藏风

聚气”。靠近外围的为外明塘,要宽阔忌狭窄,以为长久发展之计。明塘为聚气之所,为风

水格局中有关“生气”的关键部分,外明塘是根据原有的天然池塘改建,正好位于陵区的前

端,是风水术中明塘的方位,对纯德山的地气有界护的作用,但如今的外明塘是1999年复

原的,东西长120米,南北长98米,呈椭圆形。根据《兴都志》记载,外明塘应“南至山曲

脚下”,而如今的外明塘实际上只有原始面积的三分之一;内明塘位于棱恩门前,是一个位

于中轴线上的人工开凿的圆形池塘,根据实地勘察,内明塘有聚集地下水的功能(见图7)。

图7 明显陵内明塘

显陵陵寝建筑的布局手法上充分的利用了地形,使“陵制与山水相称”

[8]

。其陵寝建筑

规制不同于传统帝王陵寝的突出表现高大陵体的布局和环境处理的手法,特别注重建筑与自

然山水的协调相称,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其“一陵两冢” 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

无仅有。

纵观整个陵寝,以人工建造风水使明显陵整体风水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从砖瓦到楼殿,

从河道到地宫,从灵兽到仙草,其形状、颜色、数量、大小、位置、方位、用途及意义等都

有严格的规制和讲究,因此陵园建筑从部分到整体精致壮丽,陵寝风水从内到外灵动庄重。

参考文献

[1] 刘毅,《明代帝王陵墓选址规划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中华书局,2001

年;378-384。

[2] 吴惺修、方远宜,《兴都志》卷7,传抄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刻本。

[3] 郭璞(晋),《葬经》,《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堪舆部汇考》第665卷,中华书局,

巴蜀书社1987年影印本。

[4] 天津大学建筑系王其亨:《明显陵保护规划》,1998年(未刊本)。

[5] 蒋平阶:《地理古镜歌》。

[6] 周红梅,明显陵探微[M],香港:中国素质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42-43。

[7]祝建华、邓士祥,《奇特的明代帝陵—显陵的建筑艺术》,《江汉考古》,1999年第2期。

[8] 《明实录—世宗实录》卷2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095-1096。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