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去西塘旅游网主打全国风景介绍,全国地图查看!

发展乡村旅游心得体会三篇

旅游日记admin17浏览0评论
发展乡村旅游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延庆自驾游景点排名)

发展乡村旅游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发展乡村旅游心得体会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

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

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在这个寒假里,

我自己学习和了解有关休闲方面的一些内容,选择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

研究和调查对象。在半个月里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和数据,终于有了较为深入认

识,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收获。

大量的资料和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

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

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

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

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

调发展。

可见,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转移。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最终解决办法,是

资金农村流动,无论是政府资金还是社会资金,无论是建设资金还是消费资金。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就是让社会资本和城镇消费向农村流动的最好载体。目前

中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除了小型农家乐是自身投资外,城镇的民间

第 1 页 共 19 页

资本是投资主体,也还有少量政府投资建设的基地。这些投向农村的资金,是

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不是农

村的农民而是城镇的市民,促进了城镇的资金到农村休闲、旅游、购买农产品

等等,活跃了农村经济。

(二)、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基本上是选择乡村

较好的环境和资源开发出来的,但并没有现成的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状

况不是很好。这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在前期开发的时候,绝大多数都

整修、硬化或建设了乡村干道,有的还进行了山地护坡、水渠改造等其它乡村

基础设施建设。千龙湖开发格塘水库就修建公路近30公里,对格塘病险水库

进行了基本整治,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0XX多万元。休闲农业和乡村

旅游的开发,大大改善了乡村交通、水利及环境,大大改变了这些景点周边乡

村集镇的面貌,使景区和乡村的发展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周边农

民都以平均每天有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游客加员工)消费的休闲农庄

为市场,相应种植蔬菜、西瓜、果木,养殖鸡、鹅、鸭等,有的休闲农庄旁边

还开起了农家土菜饭庄、卡拉ok。有些大的休闲农庄还自身建设了配套的蔬菜

基地、养殖基地和腊制房等,吸引和方便城镇游客进行农事体验、果蔬采摘并

购买农副产品。这些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基本上都是用

当地的劳动力建设的,这些劳务收入都留在了当地。在休闲农庄工作的员工至

少60%以上(有的达90%)是当地农民。不但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

业,而且平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休闲农庄的土

第 2 页 共 19 页

地绝大多数都是租赁农民的,如千龙湖在周边农村共租流转土地达2700多亩,

而被租土地的农民基本上又在这些休闲农庄工作,这些农民能获得土地租金和

工资双份收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是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带动了农民素质提高。胡锦涛总书记讲,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型

农民。休闲农庄对当地农村的带动作用,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农民素质。

凡是在休闲农庄工作的农民都经过了专业培训,他们不但学到了一门专业的技

能,而且还培养了良好的礼容、礼仪、礼貌等文明习惯。同时,他们在休闲农

庄的企业文化熏陶下,和与游客及外界的交往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启迪了思想。而这些员工在回家、回乡的过程中,又给家人和农民起到了耳濡

目染的作用,这大大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带动了当地民风改善。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点已经成为了当地农民休闲

的公园,同时,这些农庄的许多项目如卡拉ok、运动设施、娱乐室等等,丰富

了当地农民的文化活动和业余生活,对当地民风的改善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当然,我们已经通过了这么多的实例和论证知道了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

发所具有的意义重大,我们便应该考虑该怎么发展和想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了。

在这半个月里,我先后几十次出入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在网上浏览了大量数据,

还认真分析了二十多篇具有高质量的论文,从中总结出了一些观点,我以为这

些是我们今后发展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方法:

(一)确定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发展形式。旅游主体活动分为视觉审美和

身心放松的体验审美,以视觉审美为主的观光性旅游产生的动机是旅游客体即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农业旅游资源是一

个受人类调控的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虽具有自然景观的特点,但以农作物

第 3 页 共 19 页

和农村环境空间作为景观对象进行农业观光,其审美价值有限,差异性不足,

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旅游者重复构买愿望不强。因此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要避免

开发成以农业观光为主要形式,应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而

为一的集观光、娱乐、健身、科普等为一体,使身心放松的体验审美休闲活动

为主要形式。

(二)注重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规划。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向旅游展示的是一个

农村地域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它凭借的是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模式,要想

很好地把握并驾驭这一基础系统,避免重蹈乡镇企业无序发展的复辙,乡村休

闲度假旅游从一开始就应作出整体发展规划,并且要与大范围旅游总体规划保

持一致,以便在旅游项目的种类、规模、形式上相互协调,各具特色。同时,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规划也应当在旅游部门与农业部门层层沟通的前提下来进行,

以使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规划与农业发展规划在发展阶段、开发模式上相互协调,

共同发展。

(三)明确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设计和布局区位。我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资

源相当丰富,分布也非常广泛。但并非所有资源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同时被开发

利用,转化为经济效益,一方面由于各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各

种资源所面对的目标市场层次不同,因此,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在开发时序和布

局区位上一定要有针对性。一是非农化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域,由于

条件成熟,其目标市场可以是全方位的;其次是风景名胜区周围,可根据资源

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

(四)分清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主题。对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应重视

自然生态,避免过分依赖非自然的科学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人工痕迹过于明

第 4 页 共 19 页

显,乡村特色大受影响,成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游乐场”,甚至乡村

城镇化。注意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乡里乡亲、乡里亲情对城市居民精神的愉

悦和净化作用,把乡村旅游开发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精神乐园”才是乡村

休闲度假旅游的正确方向。

第 5 页 共 19 页

篇二:发展乡村旅游心得体会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国外乡村旅游的起源

乡村旅游今天在世界上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之一。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

19世纪的欧洲,国外的农家乐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在

发达国家它是集合了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康体健身为一体的新型休闲健康旅

游。20世纪60-70年代,当时西班牙、法国等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随着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想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去乡村度假。部分贵族、富商在海

滨、风景区盖起了别墅和住宅。一些不富裕的城市居民,有的联手购房、分时

度假,有的到乡村农户家里住上一段时间。于是一些农户和农场主抓住这一机

遇,纷纷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成旅馆以便接待前来度假的旅游者。最初的乡村

旅游就是这么产生了,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是我国乡村旅游

的主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

乡村旅游的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据最新测算,目前中国乡村旅

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

分之一。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迅猛,但质量普遍不高,在我们身边出现最多

的,最常见的要数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

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

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加工成

第 6 页 共 19 页

本比较低,因此消费便宜。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

可以满足人们前来舒缓精神,因此受到很多城市现代人的追捧、欢迎。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的主要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将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模式概括为五种:

1、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这是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最常见的。

2、高科技的农业观光园。

3、农业新村。

4、古村落的发展。

5、农业的绝境、胜景,如:XX等。我国乡村旅游的主题产品是吸引附近的大

中城市的市民前来短期度假、休闲;吸引远程旅客的主要是体现民族民俗和历

史文化的参观考察活动。

二、大理XX县农家乐概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有一块虽不起眼,但确

很出名的绿色宝地,她就是中国核桃之乡XX彝族自治县。XX彝族自治县是省

级历史文化名城,泡核桃闻名全国,是“中国核桃之乡”。

XX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设3镇6乡65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有彝、汉、

白、回等17个民族,总人口101775人。XX县辖3个镇、7个乡。XX县地处博

南古道要冲,XX公路蜿蜒西去,大保高速公路和320国道穿境而过,与周边县

市连接的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大理州府仅29公里,与大理火车站相距仅30

公里,与大理飞机场仅相距35公里,是离州府最近的“卫星城”。XX是彝族

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最突出、内容最丰富的地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有传统的“火把节”,独特的“二月八”赶庙会。县人民政府驻苍山西镇。从

20XX年开始,XX县委、政府“坚持加快城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县城为主体,

第 7 页 共 19 页

平坡镇为中心的南片、漾江镇为中心的北片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县域规

划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生态良好、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城镇化水平提升,民

族文化浓郁的山水田园特色幸福家园。XX县的农家乐也借此机会,走上了一条

快速发展的道路。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苍山西坡的管护力度,做好重点区域水源林、生态

林保护工作,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保持生态立县的优势地位,强化

节能减排降耗工作,全力打造绿色XX、幸福家园。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78.8%。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XX县抓住滇西中心

城市建设和大理打造三大旅游圈的机遇,积极推动旅游二次创业。建设以苍山

西坡为主体的旅游经济带,XX成为“环大理精品旅游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着力打造沿平甸线环苍山生态文化旅游线路、苍山崖画—石门关—光明—县城

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徒步翻越苍山探险旅游线路、中国XX核桃谷风情旅游线

路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争取苍山大索道立项建设,建设沿XX江两岸延伸近

60公里的“中国XX核桃谷”,加大石门关、苍山大花园、光明、马尾水等旅

游景点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一批文化、生态、康体、度假、休闲基础设施,

优化配置、整合包装极富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康体性的生态旅游资源。

同时,按照“以生态文明为本,以历史文化为魂”的思路,深入发掘历史文化

底蕴,保护开发好苍山崖画、唐标铁柱、古云龙桥、博南古道等历史文化遗迹,

充分挖掘和利用好XX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颇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促进旅游业发

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把XX建设成为“仁者的乐土,智者的家园”、“大理

后花园”和“全国知名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第 8 页 共 19 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渴望乡村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

风光,想找一个地方可以亲近自然以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乡村生态环境就变

成了珍贵的资源,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它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

当地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

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的农民、农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乡村旅游是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人的流动,人的流动又带动了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

把现代文明和外部信息带进农村,带给村民,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和价值

观念的改变。他们作为乡村旅游的接待者,当地农民开始放弃过去头脑中长期

形成的小农经济观念,不断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去,他们开始以经营者的身

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去生产经营。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乡村旅游就形成

了一种文明的、健康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提升了当

地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岗位

旅游业就业门槛较低,所需的从业人员庞大,这就使当地的农民不再局限于种

植农业这么一条道路,开展乡村旅游最直接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增加了当地农民

的收入,创造了众多的扶持资金。在发展了自身的同时也提供了众多的工作岗

位,充分利用农村庞大的的闲散劳动力市场,减轻了国家与政府的压力,一举

多得。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设、发展的最有效途径。随着游客的进入,当地政府都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

第 9 页 共 19 页

设的力度,当地的人民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的到来也会使出浑身解数,这些努

力使农村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发生明

显的改善,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个层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样的

发展符合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同时发展速度也会大大的提高,尽早实

现与城市缩小差距的愿景。

四、以XX县为例浅析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乡村旅游在经过高速发展时期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出

现了一些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现象。乡村旅游要想长期发展,必须在解决这些问

题的基础上,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品升级。

(一)盲目追求城市化而失去乡村本色

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在于和城市不一样的的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但在发展过

程中,乡村都存在着一定的“去农化”倾向,盲目追求城镇化、洋化、高档化,

尤其是在房屋设计等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形成了许多介于城乡之间的建筑形式,

不能凸显乡村的氛围,难以满足城市居民追求生态旅游的初衷。

(二)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形成的特质也是不

一样的,即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应将这一地区的

地域特色表现出来,以此来明确定位、突出主题,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但目

前,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农业、温泉、采摘、体育

休闲、会议等旅游产品繁多,造成了旅游区缺乏鲜明的主题,给人大而杂的感

觉,不能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XX县的农家乐为例,要么都是农家乐,要

么都是垂钓,要么就是采摘水果,这就极易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旅游市场的

第 10 页 共 19 页

健康发展。一味的随大流,彰显不出各自的特色,很难让游客印象深刻,这就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竞争优势,没有凸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

的商业理念。

(三)产品普遍低级化,缺少精品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的存在着简单、低档等状况,一些地方的基础

设施呈破败之相,昆明周边一些农家乐旅游已经沦为了“郊区大公园”、“采

摘园”、“烧烤园”,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我们要防止片面化追求不切实际

的高档次,但同时也要避免低档次的泛滥,应在保持乡土化、地方化、特色化

的同时,按照市场的需求,开发出较为优质的休闲度假地,以促进乡村旅游的

发展。

(四)娱乐形式的单一性

来过XX县农家乐的人就会知道,这里的服务形式十分的单一,除了提供吃饭、

住宿、扑克、喝茶、麻将、唱歌之类的娱乐,有的比较大的山庄在院子里还会

设置一些乒乓球台、篮球架、秋千等,其他文艺活动十分的单一,人们在这里

很难找到更大的乐趣,很难长时间的将时光消磨在此,游客一般都是住上一天

便下山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五)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乐于成群结队或结伴在旅游中选择“吃农家饭、品农家茶”。

而他们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

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这里的农庄还是传统的看菜点,没有统一的菜单

和价目表。而农家乐中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

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

第 11 页 共 19 页

(五)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为主题,绝大多数的选址也是建在农村,并且许多的活动也

是在村民的家中进行的,而村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

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设施的日常修建和维护也没有标准化、规

范化。农家乐基本上都是由村民自行开发的,旅游景区的设置、安全设施的规

划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

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

(七)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

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同时,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

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旅游服务意识较弱。另一方面,乡村

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一些固有的饮食,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

水平。因此,在这里游客享受不到非常正规、非常专业的、非常规范化的服务。

虽然有的农家山庄已经经营了几年,但是在管理规模和软件上面还有许多差距,

这里农家乐连基本的统一服装都没有。接待水平也不尽如人意,完全没有什么

正规的管理模式。

五、对于XX县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突出乡村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

乡村旅游,“农”字当头的主线不能变。离开农村的乡村旅游不是纯粹的乡村

旅游,没有农民参与的农家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

心魅力在于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和农民的憨厚淳朴,精炼起来就是所谓的“三

农文化”。正是因为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才吸引大量

第 12 页 共 19 页

的城市旅游来到农家乐体验农民的生活,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托农村,

依靠农民,立足农业,打造与城市完全不同的景观来发展自身。

(二)开发特色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性

目前的大多数农家乐,出现了营销模式的雷同和产品形式的雷同,这些在一定

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很难有更高的突破。这就要求农家乐发挥自身

的优势,突出特色,打造与传统不同,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特色项目和产品。比

如成都、北京、浙江等地的农家乐发展的就相当好,在传统的吃、住、玩之外,

他们还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了许多具有自己特点的娱乐休闲项目,如捉活鱼比

赛,自己种地,自己收割,做一次农民体会,自己磨豆腐等等。

(三)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着,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

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可与当地的联合,重点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从以技术培训为主逐步转向素质培训为重,并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

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水平,端正他们的服务态度,制定考核制度,从而达到强

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程序、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目的。只有将旅游从业人员

的素质提升,才能规范旅游市场,繁荣市场。

六、小结

乡村旅游虽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尚未规范、管理滞后的

市场。应加强进行监管和规范,促进市场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而乡村旅

游景观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供游人们放松和舒缓紧张情绪,它应该是集当地的

民族风情、风俗习惯、文化底蕴、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

第 13 页 共 19 页

要展示当地原汁原味的文化,要突出的是文化,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

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

第 14 页 共 19 页

篇三:发展乡村旅游心得体会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

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

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以农业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经过30多年

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国民旅游休闲的重要方式。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

聚焦中国“三农”,强调“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在新常

态下,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已经不仅仅是对旅游业的补充和升华,

更重要的是提升农村经济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将农村事业与中国的

现代化相协调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常见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下:

①城市依托型。要求地处城镇周边,地理、交通便利,主要特色是以生态景观、

乡村文化和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接待单位,但存在产品简单、易重复、

从业人员服务素质参差不齐等局限因素;

②景区带动型。要求临近重点景区,游客量大,周边农民有旅游服务意识,明

显的特点是分离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但不

足是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意识弱;

③农业观光型。需要具备交通便利,农业生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强的特

点,主要特色是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可参与性强,但项目要求要有创新性,前

期市场调研要求高;

④民俗特色型。需具备一定规模,民族风情要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主要是以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引导农民参与,提高服务意识,但

对配套设施要求比较高。

第 15 页 共 19 页

截止20XX年底,全国农家乐超过190万家,年接待游客12亿人次,年营业收

入超过3200亿元,3300万农民从中受益。根据国办意见,到20XX年,全国建

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5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

300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

万亿元,受益农民5000万人,每年带动200万贫困农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致

富。

《旅游绿皮书:20XX-20XX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在世界经济复

苏乏力、全球旅游稳定增长的国际背景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启动、国民经济步入

新常态、消费新政不断推出、国家级新区空前增多的国内环境之下,20XX年中

国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常态:在政策层面,新的纲领性文件得以颁布,行

政审批进一步精简,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在市场层面,民众出游呈现新的特征,

需求旺盛且呈多元化发展,各种消费亮点精彩纷呈;在产业层面,旅游再次成

为投资热土,新的龙头企业正在涌现,同业、跨业之间形成新的竞合格局,平

台化战略成为竞争趋势;在社会层面,旅游再次成为舆论热点,百姓对旅游的

新期盼成为旅游业者奋斗的新目标;在热点层面,智慧旅游走向实践创新,国

家公园成为讨论热点,贸易赤字引起新的争论,遗产保护面临新的任务。

新常态格局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发展既面临着

新形势,也承担着新使命,需要我们把握宏观大势,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

常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的发展速度,国家通过鼓励扩大内需做出补

偿。如何能够既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又积极应对、主动作为,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 16 页 共 19 页

(1)注重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色产生的乡村意象,是乡村

旅游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也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目标。因此,保持乡村旅

游产品的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础。农业

部20XX年底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通知》中强调

要“结合当地特色,推进农业与文化的融合,加强农业文化和古村落、古民居

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如果说“食、住、购”是乡村旅游

的主要盈利点,那么“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则是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重要

载体。

(2)注重产品的多样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20XX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

见》指出,发展乡村旅游需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在一个地

区,必须有多样化且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类型,如成都市的“五朵金花”

就是以梅花、花卉、菊花、荷花、菜园为主题发展的不同乡村旅游品牌,每个

品牌又有一系列的观光、参与性产品。游人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

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目的地就要尽快改变“千村

一面”的局面,创新产品的特色,使游客增加更多的选择和自主化。

(3)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路径

在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上,创新发展关系到乡村旅游各个参

与主体的共同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文化承继具有重

要的意义。首先,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构建乡村

旅游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其次,在组织构成形式上创新,强调发挥民间专业

第 17 页 共 19 页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