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去西塘旅游网主打全国风景介绍,全国地图查看!

憨山大师由五台山至崂山的奇缘和悟道境界

旅游日记admin10浏览0评论
憨山大师由五台山至崂山的奇缘和悟道境界


2024年4月21日发(作者:厦门怎么去金门旅游)

~ 

总 

憨山大师由五台山至崂山的奇缘和悟道境界 

景扶明 

景安颂 

(1.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2.山东大学 

工商管理系,山东 济南 250100) 

第 

0 

∞ 

期 

’一 

2 

‘ 

厶 

摘要: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因一奇特因缘来到崂山,其苦行和弘法事迹都为后人所乐道,特 

别是他对实证悟道心身感受的描述,弥足珍贵。悟道者在寂照身心光明流布全宇宙的同时,其亲证 

心脏部位之心性光明显发,即所谓脉解心开,是一个佛教成就者必须具备的基础。 

关键词:憨山德清;崂山那罗延窟;修证;大光明藏 

中图分类号:B94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176(201 1)03—005 1—04 

由五台山至崂山的奇特因缘 

海,极为奇绝,信非人间世也。……予喜其地幽 

僻,真逃人绝世之所,志愿居之,初掩片席于树 

下。”他还多次说过要据乎最极坚固之地,“故 

予有意于那罗延。那罗延坚固也,处临大海,俨 

蠢 

憨山德清(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 

著有《憨山老人梦游集》。万历十一年 

(1583),38岁的憨山大师从五台山来到崂山, 

在此度过了12年的修行和弘法生涯。他自言来 

崂山的起因是:“然以台山虚声,谓大名之下, 

难以久居,遂蹈东海之上。”古代许多高僧都有 

“才被人知处,更向深山居”的作略,以便更好 

地苦行悟道,憨山大师也不例外。然中国深山 

古刹众多,何以独选崂山为苦行场所呢?他说: 

乎法门,居名海印,炳乎三昧。”通俗地讲,就是 

他要在修行时观想大海,便于达华严海印三昧 

的实证空境,也就是佛法修行的最高境界。 

憨山大师早在19岁时,听无极大师讲《华 

严玄谈》,讲到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时,恍然 

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在他33岁时,就曾梦 

“予初因阅《华严疏・菩萨住处品》云:‘东海有 

处名那罗延窟,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清凉疏》云:‘梵语那罗延,此云坚牢,即东海 

之牢山也。“禹贡青州登莱之境,今有窟存 

焉。’予因慕之,遂特访至牢山,果得其处,盖不 

人金刚窟大般若寺,闻清凉(澄观)大师开示, 

“初人法界圆融观境,谓佛刹互入,主伴交参, 

往来不动之相,随说其境,即现睹于目前,自知 

身心交参涉人。当问及此何境界时,清凉大师 

笑日‘无境界境界’。及觉后自见心静融彻,无 

可居。乃探山南之最深处,背负众山,面吞大 复障碍。”由于有了这个因缘,憨山大师对清凉 

收稿日期:2011-07—16 

作者简介:1.景扶明(1955一),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和佛教唯识宗研究。 

2.景安颂(1990一),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工商管理系本科生,从事商学专业学习和研究世界宗教关系。 

台 

山 

由 

大师《清凉疏》所说的崂山圣地,便格外推崇。 

他后来还将在崂山建成的寺庙命名为海印寺。 

肯定地说,他是为报清凉大师的加持之恩,才 

研 

究 

意 

莹 

实,但是我们应看到在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 

中,齐地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系统,与中原等地 

的佛教传承并未融汇一体,所以这一带的高僧 

在主流佛教界是没有话语权的。虽然从精英佛 

量 

蚕 

三 

发心去崂山修行的。 

憨山大师深山苦修时 

教层面看,齐地未出什么饮 

誉中华大地的大德,但是在 

所历苦难,是今人难以想象 

的。他在暮年曾感慨地说: 

普及方面看,历史上却未必 

“余即东蹈海上,藏修于牢 

做得很差,如东晋高僧法显 

山深处,人迹所不能至,神 

由印度取经归来,即在崂山 

鬼之乡也。余因人那罗延窟 

登岸,最先遇到的山民,便自 

而居之,披他能实证圣果也 称佛弟子,当地人多信佛,而 

是必然的,后人自应尊重这 

当时青州太守李嶷“敬信佛 

些最优秀的人类代表。几年 

法”,亦热烈迎请法显到青州 

后,在皇族的荆榛,卧草莽, 居留一冬一夏。是不是可以 

犯风涛,涉险阻,艰难辛苦, 这样说,憨山大师或限于一 

不可殚述。”所以说,苦行是 时一地接人有限,故得出齐 

悟道的前奏曲,他能实证圣 

地未有佛法普及的结论。 

果也是必然的,后人自应尊 憨山大师欲在即墨一带 

重这些最优秀的人类代表。 弘扬佛法却非易事,因“东人 

几年后,在皇族的资助下,禅寺建成,修行条件 从来不知僧,……方今所云‘外道罗清’者,乃 

有了很大的改善。多年后,他满怀激情地写道: 山下之城阳人,外道生长之地,故其教遍行东 

“所居二牢,东海名胜,乃佛经所载古那罗延 

方,绝不知有三宝。予居此,渐渐摄化,久之凡 

窟,鄙人b于最深幽绝处,其形则背负众山,面 

为彼师长者,率众来归。自此始知有佛法,乃予 

吞沧海。群峰拥抱中藏一庵,天然奇妙,建立禅 开创之始也。”罗清本名罗梦鸿(1442_1527), 

堂数楹,聊为装点化工,客此幻众,上倚重霄, 

后人称其为罗祖,创建了罗教,始称无为教,著 

下临无际,俨如蚕结,长波入座,鱼龙绕阶。而 

有所谓的“五部六册”,传播甚广,是明代以来 

梵侣经行,影沉空水,端入琉璃之境。”多么壮 

最大的民间宗教,其后又由此教衍生出许多民 

美的一座海山大伽蓝呀!但是他对在三齐大地 间宗教。经过憨山大师的渐渐弘化,佛教在此 

的弘法历史和现状,却并未完全看好。他说: 

地大兴,他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罹难被捕之 

“齐俗尚功利,喜夸诈,自古盖称之矣。然其民 

际说到:“今东海蔑戾车地,素不闻三宝名,今 

性敦朴可教,故日‘一变而致鲁,再变而至道’ 

予教化十二年,三岁赤子,皆知念佛,至若改邪 

也。吾佛氏远自西竺,来自东夏,以及九州之 

归正者,比乡比户也。予愿足矣!死复何憾? 

外,教法流布寰区,千有余年。历观方册所载, 

……

乃离即墨,城中士民老小,倾城而出,涕泪 

于齐之东,则蔑无一人,其俗之功利夸诈,岂天 

追送,足见人心之感化也。”憨山大师在崂山期 

然性哉?盖未善导之耳。”他这里讲的齐之东几 

间,曾著《楞严悬镜》、《楞严通议》、《观老庄影 

乎无一人载入《大藏经》、《高僧传》或许是事 

响论》,为众讲解《法华经》、《起信论》等,可惜 

其在崂山期间所创作诗歌均已散失。 

憨山大师自言在崂山弘法罹难起因是皇 

太后钦颁大藏经。万历十四年(1586),皇太后 

积累福慧的结果,他根本智慧的开发,有赖于 

因缘和合与他的发大心苦修,这在其年谱和诗 

一 

文中多有记载。比如,大师在五台山时多次在 

梦中与圣贤酬酢、印证果位,曾梦登兜率天弥 

勒楼阁,蒙弥勒菩萨专门为其开示:“分别是 

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 

无诸佛。”“至此则身心忽然如梦,但闻空中音 

总 

第 

_^ 

主持敕颁15藏,散施天下名山。首以四部施四 

边境,东海牢山,南海普陀,西蜀峨嵋,北边芦 

芽。崂山能享此殊荣,是因皇太后对憨山大师 

0 

∞ 

期 

’一 

旦 

_上 

的崇拜,但却引起了朝廷一些人的不满。当皇 

已 

帝与太后矛盾加剧时,憨山便成为被打击对 

象。事件发生的导火索是道士的告发,他后来 

被问罪的主要问题是“矫诏济饥之事”。万历十 

二年(1584),皇太后为报大师五台山祈嗣(求 

生皇子)之功,给予封赏,但他坚辞不受。太后 

又发三千金要为他修庵居。他说:“我茅屋数 

椽,有余乐矣!何用多为使者强之?不敢复命。 

古人有矫诏济饥之事,今山东灾凶,何不广圣 

慈于饥民乎?”除这次救济饥民外,在万历二十 

年(1593),山东大饥,在倾尽寺庙之所有后, 

他还乘舟至辽东,粜豆数百石以济之。万历二 

十三年(1595),他被押解回京,受酷刑拷问,并 

未查出问题,8个月后,皇上以私造寺院罪将他 

充军雷州。他后来多次提及多亏皇上的大冶熔 

炉对他的锤炼,把皇帝的“大钳锤”喻为殊胜的 

加持。 

憨山大师为报答华严宗清凉大师梦中开 

示之恩,又得知清凉大师推崇崂山为修行胜 

境,遂驻锡崂山,并在此地因为弘法而罹难,使 

他在佛教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12年是他一 

生之中重要的阶段,无论是修证、著述,还是弘 

法利生的方方面面,都值得学术界认真研究。 

二、实证的佛教最高境界 

佛法最高修持接受真正验证到的人并不 

多,而憨山大师在验证后还忠实地将体验记录 

下来。本文仅对他部分宝贵的体验做一浅探。 

首先应认识到憨山大师的悟道,就是开发 

出了释迦佛所说的人人本心中都具备的自性 

大光明藏。这是超越了这一期生命历程之长期 

声历历,开明心地,不存一字,及觉,恍然言犹 

在耳也。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矣。”他在未来 

佛的加持下,“开明心地”,实际上即为阿赖耶 

识净化全体显发,大圆镜智现前的身心感应, 

阿赖耶识储藏有十方三世自心和宇宙各层级 

的无量信息,虽然是自性的开发,但又“心内真 

如还遍外”,恒沙世界在其中,堪称打开宇宙奥 

妙的总钥匙,所以我们在阅读他这些奇文时, 

应认识到用哲学思辨和一般研究的方法,是无 

法体悟兹特殊体验之大旨的。 

憨山大师30岁那年在五台山时,“不见身 

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 

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觉身心了不 

可得,即说偈日:‘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 

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 

会。当下顿消。”这个圆满湛寂的大光明藏便是 

六祖所悟本来清净、具足、能生万法的自性。是 

证到了究竟位,而非仅是见道,亦即《大乘起信 

论》所言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禅 

宗称之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实际上便是 

心轮的脉结被打开之时,心性光明便会如云开 

日出般显现,呈现出“心花发明,照十方刹”的 

境界。 

憨山大师说的“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 

其中”。按佛经讲,大圆镜智就是清净心如其大 

无量的明镜,映现全宇宙的一切事理,“纤毫不 

遗,明照不失”。“泯时万象无痕迹,舒处周流遍 

大千”。心轮便像大圆镜一样无限无碍含融全 

五 

台 

山 

由 

体时空法界,自觉其心流布遍满一切处所。《楞 

严经》:“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 

间,犹如梦中事。”便是兹甚深定境的真实写 

这种宇宙本具妙用的发现,实际上还是自心本 

具潜能的开发和内外研究。还是佛家人常说的 

非心非物而即心即物。大师偈中的“凡圣绝行 

藏”,为已证人究竟位、无学果,自然已化去对圣 

研 

究 

赢 

差 

螽 

亘 

照。憨山大师的偈子说的是修行至念念生灭不 

止的狂心转为大休歇时,内六根、外六尘完全 

融通一味,平等不二。瞬间便打破了与太虚空 

的隔碍,本心不再受生灭无常的现象界所羁 

贤的执着追求。“金刚眼”即金刚如幻三昧,实 

证真如或空性的根本无分别智,与了知一切差 

别事相的后得智,恒常同时现起。这是一种超 

绊,在湛然不动的真如本性显发后,自然不复 

再有困扰常人的音声色相之障碍了。人生的所 

有问题都得到了彻底地解决。 

憨山大师在崂山:“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 

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 

螽 嵩 

空花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 

日:‘海湛空澄,雪月交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 

刚眼突空花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即归室中取 

《楞严》印证,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 

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 

然心目。”他这里说的“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即 

所谓“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之身心态,已断了 

烦恼障、所知障,证得我空法亦空,无人无我观 

自在。在这当下感觉不到粗重色身的桎梏和习 

惯意识的活动(无念)。如憨山大师自言:“至此 

金刚宝剑,如幻空门,斩爱根于当下,则三有之 

空花影灭,世界平沉;拔见刺于刹那,则一心之 

幻翳全消,虚空粉碎;直使纤尘不立,一念不 

存,成佛果于今生,消习漏于旷劫,此所谓圆满 

菩提,归无所得也。”他前面说的了无一物之大 

光明藏,却含融宇宙万有,是一种无知而知的 

全知全能,超越心物、时空,为宇宙万物之体。 

越根境识三缘和合的认识方式而直觉真实的超 

级智慧。偈中的“大地都归寂灭场”的大地,系 

心物一体不二的无障碍法界。归于寂灭指“生 

灭灭已,寂灭为乐”的诸佛所证(常、乐、我、净), 

兹法界虽空寂而本具能起心和物的本元明觉和 

本元功能。这样才会“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 

切微尘国土不出我之一念”。 

经日:“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 

界。”从心物不二、一如的角度看,这个法界就 

是心灵的中枢或根基,佛教诸宗修行成就者依 

慧眼所见,这心灵法界中枢就在心脏部位,对此 

论证最多的是藏传佛教,东密也将此心物质基 

础称为八叶莲花。《宗镜录》说:“众生自心处内 

有八瓣和合成莲花,此莲花中有正遍知海,是名 

毗卢遮那智藏,亦名莲花瓣庄严世界海。 ‘一 

切凡夫处,虽未能自了,其内心亦自然而有八 

瓣,合成莲花形,今但视照此心,令其开敷,即是 

三昧实故。当知一切法门皆是从心而所有也, 

若解是者,心花自然开。”凡夫心中的莲花尚未 

开敷,真正修行者心脏部位的莲花则完全开敷 

了。开展对这一宇宙和人生命大本的研究,其 

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0)

  1. 暂无评论